时间:2023-05-19 21:14:04 | 浏览:184
陈池瑜 /文
[摘 要] 山水诗画是中国艺术精神的典型代表, 在汉以前描绘自然景物和神 的绘画作品已经存在,魏晋 时期受老庄及玄学的影响而产的自然主义哲学是山水画产生的思想根源, 同一 时期玄言诗和田园山水诗的流行为山水画 的出现创造了氛 围 , 独 立 的山水 画 的创 立 应该是晋 朝 , 而 在南朝得到进一 步 的发展 。
[关键词] 早期山水画 ; 魏晋玄 学 ; 顾恺之
容肇祖在 《魏 晋 的 自然 主 义 》一书 中写 道 : “ 魏晋清谈家的一派 , 打破一切天神创作 的观念 , 以 万物万 有 , 俱 出于 自然 , 我们 既 是 由 自然而生 , 应要 顺 从 自然 , 盖从时 世纷 乱 的 背 景 , 产生这种 自然 主 义 , 欲从天道观 念 , 以 解释他 们 的政治和 人 生 的理想 , 盖 我 国 古代的 哲学家 多以天 人 观念相 比附 , 相沟 通 , 如墨子的 ‘ 天志 ’ , 董仲舒的 ‘ 天人之际 ’ , 都是 如此 。 清 谈家的思想 , 从 万物生于 自然 而推论 出一种 自然 主义 的 人生哲学和政治哲 学” 。… 从魏晋清谈家一派产生的 自然主义哲学 观 , 认为 “ 天地 无所从生而 自然生 ” , 打破天 神 创 造 万 物 的 观 念 , 这 样 天 地 万 物 并 不 神 秘 , 自然 与我 同生 , 自然 向人 生 成为亲密的 对 象 , 自然 对 人 的 神秘 感 与恐惧感消失 , 同 时 用一种 虚静的态 度对待 自然 , 这样必然 会 导致一 种 自然 主 义审美观 与艺 术观 , 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 山水诗与 山水 画 正是这种 自然主 义 审 美观 与艺 术观的 实 际 表现 。
山水诗 与山水 画 可 以说是 中国艺 术精神 和东方审美观的 典型 代表 , 它们体现着人 与 自然 的审美关 系 , 并且能通过 咏物抒发 人们 的 情 感 , 因而 成 为 中国艺 术 中的 重 要 形 式 。 在 诗歌 中 , 表 现 自然物 的 主 要 有两 种形 式 , 一是 山水诗 , 另一种则是 田 园诗 。 在绘画 中 , 表现 自然物的 也主要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 山 水画(西方是风景画) , 另一种则是花鸟画 。 田 园诗和花 鸟 画一 般来说 比较 亲近 、 秀美 , 而 山水诗与 山水 画相对来说意境 比较广 阔 、 深 远 。 在魏 晋 南北 朝时期 , 中国的 田 园 诗 、 山 水诗 , 山水 画 等得 以 产 生 并 得 到 较快 发 展 , 成为 中国艺术 中的最重要 的样式 。 同时 山水 诗画 的独立 与发展 , 表 明 中国的诗 画 艺术从 政治伦理 和礼教儒学 中解脱 出来 , 亦表 明 中国艺术进入到 自由 自觉 、 自律 自为的审美高 级 阶 段 , 开 始 形 成 中 国 艺 术精 神 的 东 方特 点 。
东晋 陶渊 明是 田 园 诗代表 人物 。 他 不 为 五 斗米 折 腰 而 辞 官 归 田 , 成 就 了高 尚的 人 格 。 他将魏晋 的 自然 主 义哲学观在 田 园 生 活 中加以实践 。 他在辞官后所作的 《归 田园居》 诗 中说 : “ 久 在樊 笼里 , 复得返 自然 ” , 他返 回 田 园 , 欣赏 自然 , 纵情 自然 , 真正 陶醉在 自然 美景 中 , 请 看他的 《读 山海 经 》 诗 :
陶渊 明以 平 实 的 语 言 , 描绘 了一 幅 宁静 安谧 、 怡 然 自处 的 农 村 小景 , “ 既耕 亦 己种 , 时还读我书 , ” “ 俯仰终 宇宙 , 不乐复何如? ” 他边 耕边读 , 好 不快 活 , “ 俯 仰终 宇宙 ” , 是 说他周围天地宽敞 , 无所遮蔽 , 纵身 自然 , 与 之一 体 , 这样一种与 自然 同化的境界 , 不 乐 复 何 如 ? 他 可 以 说 真 正 在 用 归 田 农耕 的 行 动 , 也是真正享受 自然 的步骤和用 田 园诗表 现方式 实践着 庄子 所 理 想 的 艺 术化 的人 生 。 陶渊 明在 回 归 自然 , 寄情 田 园过 程 中 , 真正 体味和享受着 自然 , 自然无 为的老庄哲学 同 他的人生态度合二为一 , 孕 育 了他的平实亲 近 , 魅力无穷的 田园诗 , “ 纵浪大化中 , 不喜 亦不惧” 、 “怡然有余乐 , 于何劳智慧 ” 、 “ 此中 有真意 , 欲辨 己忘言 。 ” 胡适在其 《白话文学 史》 中评论陶渊 明时说 : “ 他的意境是哲学家 的意境 , 而他的言语 却是 民 间的言语 。 他 的 哲学 又是他实地经验过 来的 , 平生实行 的 自 然 主 义 , 并不 像孙绰 , 支遁 一班 人 只 供挥麈清谈 的 口 头玄理 。 所以 他尽管做 田 家语 , 而 处处有高远 的意境 , 尽管做哲理 诗 , 而 不失 为平 民的诗人 ” 。 这一评论十分 中肯 。 陶渊 明 别开 玄学 清谈 , 纵浪 大化 , 在既耕亲作 的 劳 务 中 , 体味到 与 自然交融的极乐境界 , 把 自 然 主 义 与 乐天 主 义 结 合起来 。 在 别 人 看来 , 他 仕途 不 畅 、 穷 困潦倒 , 但 他 自己却 “ 怡然 有余乐” “ 不喜亦不惧” , 他的生活(包括劳作) , 他的精神达到 了审美境界 , 同时也就是诗的 境界 , 诗的人生 。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 山” “ 辰兴理荒秽 , 带 月荷锄 归 ” , 这既是他 的生 活 , 又是他的精神 , 同时又 是他的诗性和哲 学 。 在陶渊明那里 , 将 自然主义哲学思想 , 与 他的淳朴平实的诗意语言及豁达超然的 人生 态度 , 可 以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 他在 归 田 务农 ,朝 夕劳作 与省视 自己与 自然 中 , 读懂 了人 生这